2022年是公司董事会的换届之年,也是公司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的一年,面对轨道交通市场需求波动、物资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公司管理层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秉持“致力机电技术创新,助力交通强国建设”的企业使命,“客户为先,持续创新,奋斗务实,协作开放”的核心价值观,“稳健进取,重点突破,协同高效,持续成长”的经营理念。围绕“以机电技术为核心的智慧交通装备平台”的战略定位以及战略规划确定的经营目标和重点工作,稳中求进,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推动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有序开展,经营业绩符合预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30亿元,降幅6.5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02亿元,降幅27.51%。其中,公司轨道交通主业收入22.4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11亿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6.12亿元,较去年同期有显著增长,收入增加2.35亿元。截至报告期末,轨道主业在手订单金额为54.08亿元。2022年,公司新一轮《战略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7)》发布,公司在组织机构、体制机制调整等方面进行了若干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成立“轨交、汽车、科创”三大事业群,各事业群及产业单位以公司新一轮战略规划为引领,强化内部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层层解码,推进战略规划有效落地,为公司各产业板块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轨道交通板块:报告期内,轨道车辆门系统存量订单达54.08亿元,国内城轨及高铁车门系统市占率继续保持领先,西安、东莞等非优势区域市场开发再立新功;站台安全门获国内多条新线订单,市占率重回首位;持续深耕海外市场,成功获取2个站台门项目及法德等欧洲核心区域5个城轨车门项目,“创国际品牌”步伐更加坚实;紧盯市场动态,推进轨道产业全球布局,相继设立西安康尼、福州康尼、巴西康尼、智利康尼。2、汽车板块:报告期内,紧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机遇,外拓市场,内强管理,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跑出业绩增长加速度。新增捷豹路虎、大陆电子、博世等10个新客户,新增项目定点36个,项目定点金额23.37亿元,定点金额再创历史新高;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高压连接器陆续获得大陆电子、博世、泉峰科技等客户项目定点;欧标插座、欧标模式二新产品在长城、比亚迪002594)取得项目定点并陆续开始交付;重卡换电连接器实现了小批量应用。3、科创(孵化)板块:强调规划引领,持续加强新产品新业务的市场研究、新产品立项以及产业孵化。针对智能健康产业,强化医工合作,探索面向特定人群的产品研发和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智能轮椅入选“工信部医疗领域机器人应用优秀场景”推荐目录,医用电动移位车纳入人卫社基础护理学视频教材,失能照护方案列入江苏省和上海市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板块协同、条块结合,推动产品规划和重点项目研发。以“研发组织、管理平台、设计方法”为切入点,围绕研发“效率”实施突破创新;以强化研发“质量”为抓手,开展产品验证体系建设;通过技术人才培养,为产品研发做好基础保障,最终形成以“高效研发”为目标的研发管理方法,持续提升技术团队的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实施产品研发与平台迭代,公司进一步加强公司开放式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到产业化的综合创新体系,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实现创收效益的增长。报告期内,公司主导编制的《GB/T304897城市轨道车辆客室侧门国家标准》修订稿通过国标委审查;完成江苏省《失能者平躺移位服务规范团体标准》的起草发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智能化、绿色化、谱系化”,重点开展故障检测与运维软件攻关,基于超融合云架构的PHM2.0已在多条线路上试运行,打通了从状态监测、健康诊断到售后服务的端到端流程,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远程诊断解决方案;新一代地铁塞拉门平台研发项目完成样机试制;“基于自主可控技术和国产器件的轨道车辆门控系统研制”列入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方面,深耕连接器耐振动、电磁屏蔽和高载流技术,完成了Cass5矩形连接器、R-BOX柔性连接器、铝排连接器、立体车库充换电系统等新产品开发,首次实现交流桩产品网联化。2022年度公司获得授权专利165件,其中发明专利26件,包括国内发明24件,国际发明2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4项。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有效专利1110件,其中发明专利235件,包括国内发明专利202件,国际发明专利33件,累计登记软件著作权172项。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物流成本上升等严峻成本压力,公司一方面强化内部运营管理和产业协同,积极调整生产和物料管控策略,优化备料机制,建立安全库存,切实保障交付;另一方面在设计、采购、生产等各环节落实成本管控,深挖降本增效潜力,推动精准降本成效明显。以“质量为本”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计划,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公司IRIS体系评价已达金牌要求;康尼电子建立健全项目质量标准化管控流程,强化质量管理事前控制,注重体系薄弱过程提升,获得IRIS银牌认证。康尼新能源通过大陆电子、博世、比亚迪等新老客户39次二方审核,获得外资品牌和国内主流车企的高度认可,质量体系运行更加稳健。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工作,以数字化运营为方针,按照“深度融合、全面覆盖、业务驱动、体现效益”的思路,组织各产业单位开展数字化业务流程价值分析和数据质量检查,个性化系统持续优化完善,有力地促进各产业单位业务和数据的深度融合开云网站app,进一步提升了公司运营效率。另外公司通过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级贯标评定,完成了《两化融合专项规划》修编发布,助力公司智能化应用走在行业前列。1、2022年,公司新增国家、省、市各类荣誉20余项,报告期内,康尼机电《基于数字化转型的精益生产运营管理》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智慧企业建设创新案例》、《轨道交通门系统智能工厂标准应用试点项目》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列入《2022年度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可靠性增长管理在轨道车辆门系统中应用研究》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2022年制造业可靠性提升优秀案例名单、公司联合申报的《下肢功能康复训练》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医疗领域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名单》、康尼机电“基于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轨道车辆门亚健康状态识别方法”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城市公交电动门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评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以高效研发为目标的技术管理》获第二十九届江苏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通过“2021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复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复评)、2022年度江苏省质量信用AAA级企业、2022年度首批省星级上云企业(5星级)”等多项资质认定;康尼电子通过“2022年度江苏省质量信用AA级企业”认定、江苏省省级软件企业技术中心绩效评价;康尼精机通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康尼精机、康尼电气、康尼智能三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康尼科技、康尼电气、康尼智控、康尼智能、安徽精机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康尼智能通过“江苏省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领域重点企业”认定。2、2022年,公司多个项目获得政府立项,其中:“轨道交通车门智能运维服务软件平台攻关项目”被列入2021南京“紫金之巅”产业链技术攻关揭榜项目;康尼电子“基于自主可控技术和国产器件的轨道车辆门控系统研制”被列入2022年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项目;“DL2DC600-425J动力连接器”、“大电流单芯连接器耦合器、面板插座”、“K65ZW-110-134A轨道交通门系统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被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第28批);“故障检测和运维软件(MRO、PHM)”等18项产品/技术通过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的省级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城市轨道: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要推动先进交通设备应用,巩固提升高铁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在轨道交通等技术装备领域创建中国标准、中国品牌,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万公里左右。未来将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构建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在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中,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同时,伴随中国城镇居民人口总数的稳定增长,中国的城市交通状况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低能耗、高速度等优势,基于此,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中国轨道交通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干线年底,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依据国务院《“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预计干线铁路“十四五”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与“十三五”相当,继续保持平稳态势。预计202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6.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含部分城际铁路)5万公里左右,主要采用250公里及以上时速标准的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5%以上。展望2035年,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绿色集约、智能先进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建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快货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基本形成;另外,随着客运量恢复,动车组维保市场将具备较大发展潜力。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市场渗透率达到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根据中央经济政策部署,2023年将继续加大汽车消费政策,重点支持公共领域电动化及改善消费环境。随着国家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实施,将会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和消费活力。加之新一年芯片供应短缺等问题有望得到较大缓解,预计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900万辆,新能源车市将维持高景气度。但整个行业经历了前两年的快速增长后,未来增速可能放缓。近年来,新能源新款车型密集发布将会进一步激发消费需求,促进市场繁荣。特别是欧洲市场、美国市场上可选车型缺乏,产品尚且难以满足消费者丰富多样的需求,相信随着可选车型日渐丰富,销量增长后劲强。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仍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公司坚持“以机电技术为核心的智慧交通装备平台”战略定位,形成“以轨道交通产品为核心业务、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为成长业务、以智能健康产品等为种子业务”的多元产业格局。1、轨道交通业务:公司面向全球市场,紧抓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机遇,为国内及全球轨道交通车辆厂及地铁业主提供轨道交通装备零部件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主要产品包括动车及干线铁路车辆门系统、城市轨道车辆门系统、站台安全门系统、内部装饰、连接器、闸机扇门模块及车辆门系统维保及配件业务。其中,轨道车辆门系统市场占有率多年位居全球前列,产品出口美国、法国、加拿大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中车601766)、阿尔斯通、CAF、TALGO等国际著名轨道车辆制造商战略合作伙伴和供应商。2、汽车零部件业务:紧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机遇,为国内及全球知名车辆制造厂等提供新能源汽车充电连接系统及精密机械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技术服务。(1)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有充放电连接系统、换电连接系统、高低压连接器、高压分配单元及充电桩等产品,是奔驰、广汽丰田、一汽丰田、捷豹路虎、比亚迪、上汽、吉利等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商的重要合作伙伴。(2)公司自主研制的新能源公交车门系统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得到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拓展产品在多场景应用的尝试,拓展机场摆渡车和游乐设备市场,新签订单金额超8,000万元。(3)公司依靠精锻和精磨技术,制造生产的精密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包括差速器轴、传动轴、安全系统、汽车变速箱等零部件。报告期内,公司在稳固零部件既有市场基础上,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产品线建设,多款产品实现量产。公司的研发设计涉及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与客户合作设计开发两个方面,模式各有不同:(1)自主研发:公司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专门的研发部门,统筹公司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及新产品的的研发工作。凭借多年来对机电产品及相关领域重要技术和工艺的积累,围绕轨道交通门系统及其他主要产品的既有核心技术,不断开展纵向、横向拓展性研究和开发。同时,结合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对行业新技术或客户新需求进行前瞻性研究。(2)合作设计:公司针对轨道交通领域及其他主要产品领域的客户个性需求或其他开发意向,安排技术人员与之对接,形成一致目标和共识后,按照不同项目以不同方式进行合作开发与设计。公司的采购模式主要包括自主采购和指定采购。在进行自主采购时,采购部将按照公司的生产计划、采购流程,向市场直接进行采购,采购价格按市场价格确定;指定采购主要针对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公司在进行指定采购时按客户的具体要求,在充分进行价格评估的基础上,采购相关的原材料及零部件。公司的生产主要采取订单导向型生产模式。公司主营产品,包括轨道交通门系统和汽车零部件都属于离散型制造,产品种类较多,标准化程度低,不同车型所使用的产品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在车型不断更新的同时,产品规格型号也层出不穷,因此公司采取订单导向型生产模式,根据客户的订单组织产品生产。公司的销售模式采取直接面对客户进行销售。公司主要通过专业展会展示公司产品,宣传公司品牌形象,同时销售部门通过销售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对顾客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推荐活动。在国内市场,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得销售订单,部分项目通过直接商务谈判获得;在国外市场,主要通过国外客户的采购部门进行采购申报,经客户对申报材料、报价、企业资质以及业主意见进行综合评议后与之展开商务和技术谈判,签订销售合同。公司具有完善的创新体系、现代化的研发平台、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队伍以及不断进取、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研发效益等方面,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公司技术中心于2013年11月26日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优势,坚持内引外联,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以项目为载体,以人才为根本,不断进行实践创新活动。通过搭建开放的技术创新平台,不断加强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建设,提高信息化平台及专利情报数据库平台运行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从设计到制造,从虚拟仿真到检测试验,从产品小试、中试到产业化的相对完善的综合创新体系,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公司在高铁、城际及城轨车辆门系统等主打领域,产品综合竞争优势较大,门系统技术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水平。公司是以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研发和制造为主、行业优势明显的高科技企业,是中国轨道车辆门系统国产化研发和制造基地,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是国家标准《城市轨道车辆客室侧门》以及《城市地铁车辆电动客室侧门行业技术规范》的主要制定单位。公司主导研发的“高速列车门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于2018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公司目前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江苏省轨道交通车辆门系统重点实验室等多个技术创新平台;建有业内最完备且通过CNAS认证的车门试验检测中心;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高级职称技术人员62名。公司通过数字化工厂建设,持续为业务赋能,基于数字化管理平台,推动“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进一步强化系统深化应用、推动大数据应用、自动化生产装备、全价值链业务流程重构等全方位的新型能力建设,为持续提升公司经营业绩奠定基础。2022年组织相关分子公司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并通过评定,开展分子公司数字化工厂规划,信息系统已覆盖到19家分子公司,进一步提升了各单位的信息化水平。DCMM评定达到了稳健级。公司获得工信部2022年度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企业、2023年度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荣誉。公司围绕“精益+数字化”管理,推进精益数字化工具应用,创建精益数字化管理矩阵表,优化业务流程。建设数字化管理驾驶舱,实现多业务数字化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业务数据质量,实现了业务流程过程各节点执行数据的实时分析开云网站app、预警与辅助决策。持续推进职能矩阵式管理,对标管理成熟度标准,组织各产业单位开展经营风险审核,并推进制订管理改进计划,各产业单位在经营管控、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提升与能力建设。依据数字化系统,公司已实现在研发、供应链、制造、服务、决策等多业务环节的模式创新。在研发模式上,制定各单位分技术中心的研发规范、数据标准,建立多个数字化平台,实现数字化样机的验证,装配、维修培训等,优化了研发织织和流程,提升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率;在供应模式上,利用CRM、SRM、MES等系统和互联互通集成技术,实现了客户、供应商、仓储、配送等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客户、生产、质量、供应商数据的全面集成与共享,提升供应链体系敏捷性;在制造模式上,建设了APS、JES、SCADA、生产指挥控制中心、条码系统、能源管理、虚拟仿真等系统,实现了生产物理与数字系统的融合,实现生产管理模式与制造模式的创新;在服务模式上,开发了具备远程检测的智能门控器和智能电机,实现服务模式由“故障修”转变为“状态修”,提升了公司产品可靠性和客户使用安全性,利用维保业务平台(SLM),实现主动化服务,开发了维保业务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决策模式上,通过建立主数据管理(MDM)、大数据系统BD,打破了系统间壁垒,建立起统一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并通过关键运营指标,及时、准确地反映公司各业务单位的运营情况,为管理者高效决策提供依据,优化管理者决策流程,提升管理者决策效率。公司拥有门系统数字驱动控制、二维承载驱动机构、内置塞拉、微动塞拉、变导程驱动与锁闭、MVB及双冗余控制网络、智能诊断与以太网通讯8大核心技术,首创包含350km/h高速货运动车门、600km/h高速磁浮列车门、复兴号高铁车门、高原列车门、外挂密闭门5大产品,完成新一代轨道车辆自动门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基于核心原创技术的高端轨道车辆自动门系统、高速列车客室侧门系统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3项重点成果转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覆盖轨道交通全系列的一流门系统产品平台。通过全面的专利布局,突破竞争对手技术封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保护堡垒。同时,在车门维修方面,公司首创轨道车门PHM(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基于物联网、先进故障诊断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了车门系统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该系统能够对车门工作状况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识别车门的早期故障征兆,对车门亚健康状态进行预警,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检修,避免或减少实际故障发生。该系统改变了车门的维修模式,由计划维修转变为状态维修,提高了车门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公司城轨车辆门系统产品已连续十多年市场占有率超过50%,高铁车门系统产品市场占有率也连续多年远超50%,根据SCI报告,公司轨道车辆门系统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列。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30亿元,降幅6.5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02亿元,降幅27.51%。城市轨道: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要推动先进交通设备应用,巩固提升高铁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在轨道交通等技术装备领域创建中国标准、中国品牌,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万公里左右。未来将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构建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在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中,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同时,伴随中国城镇居民人口总数的稳定增长,中国的城市交通状况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低能耗、高速度等优势,基于此,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中国轨道交通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干线年底,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依据国务院《“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预计干线铁路“十四五”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与“十三五”相当,继续保持平稳态势。预计202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6.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含部分城际铁路)5万公里左右,主要采用250公里及以上时速标准的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5%以上。展望2035年,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绿色集约、智能先进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建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快货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基本形成;另外,随着客运量恢复,动车组维保市场将具备较大发展潜力。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市场渗透率达到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根据中央经济政策部署,2023年将继续加大汽车消费政策,重点支持公共领域电动化及改善消费环境。随着国家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实施,将会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和消费活力。加之新一年芯片供应短缺等问题有望得到较大缓解,预计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900万辆,新能源车市将维持高景气度。但整个行业经历了前两年的快速增长后,未来增速可能放缓。近年来,新能源新款车型密集发布将会进一步激发消费需求,促进市场繁荣。特别是欧洲市场、美国市场上可选车型缺乏,产品尚且难以满足消费者丰富多样的需求,相信随着可选车型日渐丰富,销量增长后劲强。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仍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2年公司战略规划修编确定了“以机电技术为核心的智慧交通装备平台”的战略定位,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产品为核心业务、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为成长业务、以科创孵化产品等为种子业务的业务组合架构,并以此搭建成立了三个事业群平台;拟定了(2022年-2027年)“3年计划、6年规划”的战略规划目标及相应的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2023年,公司上下将进一步凝心聚力,坚持战略定性,强化战略聚焦,紧紧围绕战略规划的方向、定位、目标和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定信心、狠抓落实,以战略规划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按照“强力推进海外市场和维保产业,稳步推进轨道门系统技术应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大轨道主业的平台能力建设,积极布局新市场、新产业300832)、新产品,持续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促进轨道交通业务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基于汽车未来智能化、互联化的发展趋势,康尼新能源将在后续业务开展过程中,关注市场变化趋势,适时转变观念,调整市场开拓思路,注重优化客户结构;在加强传统车企客户服务同时,重点开拓外资、合资及造车新势力市场,争取建立全面战略合作生态关系。同时,继续秉承研销高度协同的原则,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出满足客户与市场需求的产品。科创孵化业务要以战略规划为引领,聚焦新产品、新业务的市场研究、产品立项及产业孵化工作。对目前智能健康产业,要加强产业发展总结回顾,加快场景布局和推广应用,多维度提高产品性能,提高产品竞争优势,为市场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通过战略解码,构建“年度经营目标、年度硬仗清单、具体行动计划”的有机整体,让年度硬仗真正成为支撑年度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成为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奠定竞争格局的必赢之战。建立健全全年度解码工作机制,并实行“PDCA”管理,推动战略管理水平实现螺旋上升。坚定不移地沿着战略规划明确的产业发展路径,加速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强化市场和技术协同,打好市场开拓攻坚战,稳健发展轨交业务,加速发展汽车零部件业务,潜行孵化智能健康业务,打开产业发展新格局。各单位将以“质量为本”加强体系建设,有序导入卓越绩效管理,贯彻“全员参与”质量文化,追求“零缺陷”质量目标,大幅降低质量成本损失。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刻分析绩效提升空间,持续开展设计降本、工艺降本、采购降本、运营降本开云网站app、“两金、两长”压控、精益改善等活动,深入挖潜,提质增效。持续深化两级创新体系建设,以战略为指引,构建各事业群内外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事业群间资源统筹;优化硬仗项目管理、加强集团标准化与知识产权建设,推动产品规划项目及任务高质高效落地。各产业单位和职能部门将以公司两化融合规划为指导,坚持“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数据管理理念,立足集团化管理和业务协同,以“两化深度融合再上新台阶”为目标,适度前瞻、系统性布局信息化建设项目,完善既有系统集团化布控,加大自动化研究和投入力度,争创省市、国家智能车间或智能工厂认定,加快转型升级,有力支撑经营管理质效提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激励政策研究实施。各事业群、产业单位要主动适应不确定环境,实时优化组织架构、工作机制、资源配置,激发内部创新活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实施有效激励。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任职资格体系建设,落实包括高潜人才在内的人才引培用留计划,通过规划落地和专项工作,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逐步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为战略规划实施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以财务规划实施为抓手,优化财务管理模式,健全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完善授权和运营管理;深入研究并组织开展内控制度体系优化工作,持续优化现行制度流程;深化安全标准化管理,提升安全管理效率,贯彻落实“双重预防”机制推动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征,本公司所处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之一,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轨道交通不能保持稳定增长,则将直接影响本公司的业绩,给本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该行业经历了前两年的快速增长,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未来支持政策能否持续稳定、新能源汽车行业自身能否健康发展、新的竞争对手进入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本公司的业绩,存在一定的风险。公司目前在国内城轨及动车组车辆门市场份额多年持续保持在50%以上,全球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但是,在国内轨道交通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轨道车辆门系统主要制造企业通过设立境内合资企业的方式深度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随着这些合资企业本土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此外,伴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参与程度将不断提高,与国际竞争对手直接竞争的局面也将不断出现。由于国际轨道车辆门系统制造企业纷纷加大在资本、技术、人才、营销等方面的投入,公司若不能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加强技术创新、优化营销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在未来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风险。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目前该行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增长态势已从政策驱动逐步转向产品和市场驱动,但未来支持政策的调整、芯片短缺以及新的竞争对手进入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本公司的业绩,存在一定的风险。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倡导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融合。公司通过管理骨干和核心技术人员持有公司股份,形成了一个新老结合、对公司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核心团队,有效促进了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公司股权相对分散的现状。公司股权相对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截至本报告期末,第一大股东资产经营公司持股比例为8.57%。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散,有可能成为被收购的对象,如果公司被收购,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从而给公司生产经营和业务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公司原子公司龙昕科技实际控制人廖良茂擅自以龙昕科技名义进行违规借款、担保和存单质押,该事项对龙昕科技的生产经营带来了重大不利影响。龙昕科技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因康尼机电已于2019年10月末将持有的龙昕科技100%股权对外出售,龙昕科技2019年度完成的业绩为2019年1-10月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分别为24,138.70万元、-109,288.56万元和-13,914.72万元,较三年承诺业绩少192,430.58万元,各业绩补偿承诺方需按补偿协议向公司补偿。截至目前,各业绩承诺方均未向公司履行补偿义务。2022年6月,我公司收到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及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下发的指定继续审理裁定书,指令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继续审理我公司对龙昕科技原17名股东提起的诉讼事项,包括对龙昕公司原股东的追偿诉讼和对业绩承诺方的业绩补偿诉讼。因廖良茂及其一致行动人所负债务金额巨大,且其所持公司全部股份已被质押或冻结,尽管廖良茂已将其持有的东莞市锦裕源仪器科技有限公司20%股权以及其亲属廖良镜持有的江西龙耀科技有限公司84%股权质押给公司作为资产保全,但主要业绩承诺补偿方廖良茂及其一致行动人仍然存在无力完成业绩补偿的风险。2021年7月30日,公司及相关当事人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2021〕54号,具体内容公司于2021年7月31日披露的《关于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公告》(公告编号:2021-023)。公司存在投资者诉讼索赔的风险,公司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投资者索赔事宜,努力维护公司及投资者合法权益。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